一生懸命的製蝦匠人|郭俊昌
N型特派員
發布時間:2024.02.01
今天這個故事, 是書寫一段從我很小的時候,一路看著爸爸,對於自己熱愛研究的製蝦事業,始終不變的初心,以及那份對於自己所開發的產品,不到內心追求完全滿意的品質,永不妥協的態度,直到我現在長大,過程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。
我的爸爸郭俊昌,從1997年開始蝦丸事業,在這之前,他也做過許多不同的職業,像是賣年糕米苔目,做燈飾,攝影師,熬仙草茶...等等,爸爸小時候就跟著爺爺奶奶在民權市場工作,冬天賣炸粿、夏天賣米苔目冰,所以從小耳濡目染之下,對於做生意也有了自己的一套。
早期在鹿港沿海一帶,婚宴喜慶辦桌或是過年過節,蝦丸-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佳餚,尤其「鹿港蝦丸」這個名稱紅極一時,在彰化鹿港,有很多個蝦丸品牌,都是手工捏製,且當時蝦丸的販售價格並不低,好幾間做蝦丸的名店都門庭若市,一方面又因奶奶當時長期臥病在床,每週也需要一筆不小的的醫療負擔費用,因此,爸爸當時候看到就想說不然來做看看,但是完全沒有製蝦背景的他,只好一次次慢慢嘗試失敗,(這樣一給他試下去,也為往後的三十年燃起了一生懸命的火苗,這個在下面會再多加描述)。
做蝦丸之初,爸爸都是凌晨三、四點,一個人開著貨車到基隆崁仔頂漁市,等待每天新鮮進港的蝦子會從漁船上卸貨,在岸上堆成一座一座的蝦子山,爸爸就會趕緊從蝦子山中挑選新鮮的蝦子,再從基隆載著蝦子一路摸黑回家,開車到家已是天亮了,這時媽媽早上剛起床,就會開始把買回來的蝦子,先用水將蝦子反覆清洗乾淨,並剝去蝦殼,下一步驟爸爸就會把剝好的蝦子,打製成蝦漿,然後再和媽媽一起把打製完成的蝦漿,一顆一顆用手工的方式捏成蝦丸並下鍋煮熟,接著再舀起等待吹涼,並裝將蝦丸盒裝袋,之後還沒結束,爸爸會再開著車,到中部的各個市場,四處招攬找生意,一直到把當日的蝦丸賣完才回家。
這就是從小我對爸爸的印象,早出晚歸,生意也不穩定,還有妻兒小孩要照顧,而且每次爸爸把蝦丸帶出去販售,都會受到嚴格考驗,因為當時聽到鹿港蝦丸,大家都耳熟能詳,自然對品質以及美味的要求也就相對較高,就這樣慢慢地嘗試失敗並不斷調整,一路到我上了小學一年級,開始可以分擔一些家裡的工作,但因為當時我的身高還不夠,必須拿椅子墊腳,才能在爐火邊幫忙捏蝦丸。
這邊還有一個小故事,爸爸跟我描述他當年是如何初生之犢不畏虎,獨自帶著自己做的蝦丸到處打天下的經歷,時至今日我還是覺得他勇氣十足,人家說擒賊先擒王,爸爸做蝦丸之初,拿著自己做的蝦丸,單槍匹馬,直搗黃龍,跑到當時鹿港做蝦丸最有名的名店,那時他說自己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,一進門,劈頭就跟對方老闆說,要賣他們蝦丸,此話一出,著實嚇到對方老闆了,聽到這裡,我不禁心裡在想,在現在這個年代,換作是我,也絕對不敢做出這樣囂張的舉動,當時對方老闆在驚嚇之餘,還真的有認真試吃,吃完之後,一方面除了認可父親做的蝦丸品質不錯之外,還給出建議問父親要不要去跑通路,他可以介紹廠商給他認識,現在回頭看這整個經過,父親也只是雲淡風輕地說道:這算是人生相當寶貴的經驗,年輕的我第一次上戰場就帶貨去踢館,哈哈哈!
後來蝦丸銷量逐漸穩定之後,我每次放學回家,就會看到爸爸的背影,不停地在敲敲打打,製作他接下來想要研發的蝦物產品,這一敲,就是二十年...我不誇張真的是日以繼夜,沒日沒夜,常常我會問媽媽,爸爸到底在研究甚麼?哪時候會研究完成?我們可以一起出去玩呢?但是,從那個時候開始,這個問題似乎時常沒有答案,因為那時的我並不知道,父親盡其一生,所追求的到底是甚麼?當時我讀高中,正在準備大學聯考,常常半夜書讀完從房間下樓,就看到父親獨自一人,坐在一樓的樓梯間,若有所思,嘴裡還常常念念有詞,比我這個要考大學的學生還要認真,手上還有很多寫過密密麻麻的日曆紙,每一頁都是當時每一次失敗所留下來的寶貴經驗。
「一世人,只想把製蝦這件事做呼實在!」,這句話幾乎貫徹了爸爸的這一生,在製蝦事業上的努力與精神之所在,不達到內心所設定的目標絕不妥協,曾經,一個彰化知名日本料理店的料理長說:在現在這個時代,日本人其實已經不再發明與研究新的產品了,都是舊有的技術傳承沿用,但反觀父親,讓我一直很感動的是,不研究還好,一頭栽下去就是好幾十年的蝦雪花火鍋片,直到今日,哪怕許多人吃過已經覺得好吃,他還是覺得不滿意,還可以有更完美的呈現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,必須做出心目中一直在追求的,無懈可擊的產品,因此繼續研究當中,這是一個從來沒有的產品,先不論花費的時間以及幾十年的製作食材成本,最後都有可能因為難度技術太高,以失敗告終,但他還是堅信著自己的信念,幾千個日子,只要一有時間,就是在研究這項產品,曾經爸爸說過,他好幾次也很挫敗想要放棄,從今以後不做了,但是隔天又不知怎麼的繼續開始研究了起來,「可能是母娘叫我要繼續做的吧!」,父親說這句話的時候心裡肯定是五味雜陳,百感交集,一路走來,雖然成品還沒有到達撥雲見日的那天,但是父親的匠人精神堪稱一生懸命,所以此篇文章才會這樣命名。
本文章由郭瑋晟授權刊載
標籤